网站访问量
今日访问量: 1,354
今日浏览量: 1,173
期刊简介

《电力勘测设计》由中国电力规划设计协会主管、主办,是电力勘测设计行业唯一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科技类期刊,于1978年创刊。刊物面向电力勘测设计企业、电力产品制造企业、相关行业勘测设计企业及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单位,专业性强、受众面广,现被知网、万方、维普、超星等多家数据库收录。被评为建设行业优秀期刊、电力行业优秀期刊。
本刊主要刊登我国产业政策、电力勘测、工程管理、科研成果等方面未经公开发表的研究论文、综述、专论、科技信息等。
《电力勘测设计》每月底出版发行。国内统一刊号:CN 11-4908/TK,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1-9913。唯一官方网站:https://dlkc.cbpt.cnki.net。
海上风电交直流打捆送出AVC系统配置与协调控制策略研究
陈永稳;彭冠炎;从经济性角度考虑,目前部分海上风电的开发模式需要采用交直流打捆送出的技术路线,该技术路线下自动电压控制系统AVC的配置和协调控制策略具有特殊性,需要开展相应的研究。本文以广东阳江青洲五、六、七海上风电送出工程为例,首先从AVC系统的作用范围角度出发,提出AVC系统的配置方案,然后针对每套AVC系统所能控制的无功元件类型和数量,设计相应的协调控制策略。工程实际应用表明,交直流打捆送出技术路线下,AVC系统需要按送端海上换流站AVC和受端陆上换流站AVC进行分开单独配置,同时AVC系统需要对风机、柔直阀组、SVG/固定无功补偿设备等可调无功元件的无功出力根据一定的策略进行协调控制,以达到相应的电压/无功控制目标。
适用于海上风电的无功配置及送出海缆选型方法
范彬;丁晓宇;随着海上风电220kV交流送出需求的增长,送出海缆的选型及无功配置方案亟需落实。为此,考虑送出海缆不同段载流能力的差异,提出一种能够合理选择海缆型号、具备判断双端补偿或单端补偿,并给出不同端无功配置容量的协同化方法。首先,建立海上风电场220kV送出系统模型。其次,根据风电场装机容量和单台风机容量,选择送出海缆型号,结合风电场满发时送出海缆不同段的通流容量,确定采用双端补偿或单端补偿的方式,计算海上升压站高压并联电抗器容量,依据充电功率补偿系数,确定陆上集控站高压并联电抗器和动态无功补偿装置容量,并求出风电场满发时风机功率因数运行范围。最后,结合国内某具体工程,通过利用PSD 2.8软件仿真计算,论证所提方法能够选择合适的送出海缆型号和无功配置方案,并充分发挥海缆的输送能力。
浙能嵊泗2号海上风电场项目介绍
<正>浙能嵊泗2号海上风电场位于浙江省舟山市嵊泗县崎岖列岛西南侧王盘洋海域,总装机容量约400兆瓦,安装63台6兆瓦级大型海上风电机组,配套建设一座220千伏海上升压站、一座陆上计量站及输电系统,是当时浙江省装机容量最大的海上风电项目之一。该项目由中国电建华东院、中国能建浙江院与浙江电建联合总承包,于2018年获批立项,2019年底开工,2021年11月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2023年顺利通过竣工验收。
基于ANSYS APDL的大跨越线路悬索找形及力学计算
张瑞永;赵新宇;姚成;大跨越输电线路跨距大、跨越塔高度高,间隔棒和防振设施等附件会显著增加悬挂点处的铝部应力和导线弧垂,现有的解析计算方法忽略附件和悬垂串偏移的影响,易导致导线悬挂点张力超出安全阈值,引发通航高度不足等安全隐患。为解决该问题,提出了基于APDL有限元方法进行大跨越输电线路的精细力学计算分析,利用抛物线法对导线和耐张串进行初步建模,以快速模拟其几何形态,通过找形计算平均温度工况下的受力状态,并在此过程中考虑悬垂串偏移对导线受力的影响,从而确保分析的准确性,此外,在平均温工况的初始状态下,充分考虑导线的材料热膨胀特性及温度变化,进一步迭代求解导线在最高线温工况下的平衡状态,完成对单元受力、节点位移以及导线弧垂的详尽计算与分析,为优化大跨越输电线路的设计提供有效的分析手段与科学依据。
电力储能用磷酸铁锂电池不同温度与倍率下的性能研究
仇心怡;郭慰问;戚宏勋;宋旭鹏;刘艳艳;黄磊;温度及倍率条件是影响电池性能的关键因素,以电力储能用314Ah磷酸铁锂(LFP)电池为研究对象,结合多温度(25℃、45℃、5℃)及倍率条件(1P、2P、4P),基于GB/T 36276-2023标准方法开展对比实验,结果表明LFP电池在高温下充放电能量效率较高,低温下性能受限明显;不同倍率下LFP电池充放电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低倍率下负极嵌锂过程比脱嵌更易进行,放电温升略高于充电温升,但整体温升不超过3℃,热管理压力较小;高倍率下电池极化和热效应显著增强,充电温升更加明显。在倍率型储能系统设计中,建议重点优化充电阶段的温控策略,以平衡效率与安全性。本研究为储能用LFP电池在复杂工况下的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与优化方向。
数字化移交在智能电厂建设中的实施方案探究
付豪;薛跃鹏;随着电力行业逐步向数字化、智能化迈进,传统的点对点式工程数据移交模式不仅信息零散,无法相互交互,也不能满足新型智能化电厂的建设需要。研究如何将工程数据资源转变成有效的数据资产,对实现电力行业数字化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电力行业工程数字化移交提出了整体解决方案,包括制定数字化移交策略,明确数字化移交深度及建模方案。通过搭建一体化数字化移交平台,基于数据总线技术将设计、采购、施工和管理数据进行有机结合和相互关联,并通过三维数字化引擎提供可视化展示和信息查询,为电厂全生命周期提供数字化应用服务。本文提出的数字化移交方案整合了电力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数字资产,使建设方在工程竣工时得到一个物理电厂的同时,也得到一个数字电厂,为智能电厂建设奠定了关键的数据基础。
绿电直连模式下的风光储容量配置研究
陈昆灿;陈荣锋;陈恺;赖敏榕;林谋;在国家“双碳”目标背景下,绿电直连作为促进新能源就近消纳的创新模式,已成为能源转型的重要路径。本文基于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关于有序推动绿电直连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发改能源〔2025〕650号)政策要求,以有降碳刚性需求的出口外向型企业为研究对象,结合风电、光伏出力特性与负荷匹配关系,定量分析了风光配比、新能源发电量占比、负荷规模及储能配置对新能源替代率和上网率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新能源发电量占比不宜超过80%,风电、光伏规模配比按1:1配置,储能配比按20%配置,可实现新能源替代率最大化与上网率最小化的协同优化。
300MW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空气压缩机组框架基础动力性能研究
夏梦;邢泰高;陈永安;林凡伟;丁伟亮;王进沛;杜林林;岳方方;某300MW级压缩空气储能电站作为研发示范工程,空气压缩机组采用框架基础,为掌握高低频组合多扰力作用下框架基础的动力性能,本文采用速度和位移双响应控制标准,基于柱底固结和弹性地基有限元模型开展了基础的模态分析和振动响应分析。结果表明:300MW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空气压缩机组基础具有良好的动力性能,振动速度峰值和振动位移峰值均满足我国规范限值要求;以柱底固结模型进行计算指导结构设计是偏于安全的,但在评估高低频组合扰力作用的基础动力性能时,应考虑地基刚度的影响。研究成果可为高低频组合扰力作用的动力机器基础设计及相关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国家能源局发布2022年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
<正>2023年1月16日,国家能源局发布2022年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截至12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约25.6亿千瓦,同比增长7.8%。其中,风电装机容量约3.7亿千瓦,同比增长11.2%;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3.9亿千瓦,同比增长28.1%。2022年,全国6 000千瓦及以上电厂发电设备利用小时3 687小时,比上年同期减少125小时。全国主要发电企业电源工程建设投资完成7 208亿元,同比增长22.8%。其中,核电677亿元,同比增长25.7%。电网工程建设投资完成5 012亿元,同比增长2.0%。
湿式电除尘器在工程中的应用
刘鹤忠;陶秋根;随着国家对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的提高,新的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23-2011)于2012年1月1日正式实施。新排放标准对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排放控制要求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为了满足新的排放标准以及解决现已投运电厂普遍存在石膏雨问题,迫切需要与之配套的系统和设备来解决出现的新问题。湿式静电除尘器应用对减少吸收塔后烟尘、石膏雨和SO3等的排放,满足新标准要求多了一种选择。本文通过分析认为对大型燃煤机组吸收塔后面安装湿式电除尘器在技术上是可行的,湿式静电除尘器对石膏液滴、酸雾、有毒重金属以及PM10,尤其是PM2.5的微细粉尘有良好的脱除效果,但初投资和运行维护费用有所增加。
低温省煤器在火力发电厂中的运用探讨
刘鹤忠;连正权;本文简要叙述了"低温省煤器"的特点及不同的运用方式,简要分析了其运用的经济性,对660 MW级机组采用低温省煤器,可使全厂发电效率提高0.22%,发电标准煤耗降低1.2 g/kWh,以750元/t的标煤价计算,年等效利用小时为5500 h,每台机组全年的燃料成本可节约~750.75万元,可节约用水~70t/h。同时增加的电耗800 kW/机组。投资回收年限:2.96~3.8年。经分析采用低温省煤器可提高机组热效率,节能、节水效果显著,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的政策,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和应用推广价值。
超临界火力发电机组二次再热技术研究
张方炜;刘原一;谭厚章;张经武;本文指出典型二次再热系统的技术特点,并对二次再热锅炉的关键技术进行分析。二次再热技术可有效地提高火力发电机组的热效率并降低单位发电量CO2排放,且目前技术成熟的铁素体合金材料和奥氏体合金材料能够满足二次再热超临界机组的安全要求。虽然二次再热会使得锅炉、汽轮机和热力系统的结构变得复杂,但是,在我国700℃等级镍基材料解决之前,二次再热技术是提高火力发电机组热效率切实可行的有效手段。
海上风力发电场开发现状及趋势
宋础;刘汉中;阐述了开发海上风电场的优势及当前海上风电场的开发现状,研究了海上风电场的风电机组设备和支承结构,分析了海上风电场的发展趋势及前景。可为国内外从事新能源研究及开发的工作者提供素材及拓展思路。
无人机航测技术及其在电网工程建设中的应用探讨
韩文军;雷远华;周学文;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小型无人机在远程遥控、续航时间、飞行品质上有了明显的突破,成为了近几年兴起的新的航空遥感手段,并在遥感界被普遍认为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本文介绍了无人机航测系统构成,分析了无人机航测的特点及应用范围,提出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影像获取作业流程和作业方法,总结无人机航测技术在电网工程应用存在的不足之处,对无人机航测技术发展进行了展望。
废旧磷酸铁锂电池回收方法研究
王华;王文秀;张铎;熊曙;马鑫;磷酸铁锂电池是在动力领域最早使用、在储能领域最大规模使用的锂离子电池。废旧磷酸铁锂电池是锂电池回收的主要对象。归纳废旧磷酸铁锂电池整体梯次利用以及正极材料回收的技术方法。传统的火法、湿法及火法湿法联合使用技术成熟,是目前主流的回收方式。修复再生法及低共熔溶剂浸出回收法是新型回收方法,在经济性、环保性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阐述修复再生法中具有代表性的固相再生法、水热再生法以及电化学再生法,并对低共熔溶剂浸出回收法的回收原理、低共熔溶剂种类以及该方法的应用前景进行介绍。
生物质能发电行业现状及政策研究
王美净;高丽娟;郭潇剑;柴宝华;惠煌;生物质能发电是可再生能源利用的一种重要形式,本文主要针对生活垃圾及农林生物质发电行业发展,分析了国内外的发电装机容量及分布,梳理了相关的行业政策,探讨国内行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对国家层面、协会体系、企业自身等方面提出有利于行业健康发展的建议。
中国氢能产业链发展现状
胡晓雨;曹伟炜;余浩;任盈盈;丁桂平;潘磊;文章通过查阅文献和调查,系统介绍我国氢能制取、储运方式及应用等产业链环节的发展现状,分析氢能产业链技术布局和发展。分析表明,作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氢能在化工、钢铁、运输等领域的需求量将不断增加。我国氢能产业链已经初具规模,初步形成涵盖“制—储—运—用”的氢能全产业链布局。
湿式电除尘器在工程中的应用
刘鹤忠;陶秋根;随着国家对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的提高,新的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23-2011)于2012年1月1日正式实施。新排放标准对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排放控制要求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为了满足新的排放标准以及解决现已投运电厂普遍存在石膏雨问题,迫切需要与之配套的系统和设备来解决出现的新问题。湿式静电除尘器应用对减少吸收塔后烟尘、石膏雨和SO3等的排放,满足新标准要求多了一种选择。本文通过分析认为对大型燃煤机组吸收塔后面安装湿式电除尘器在技术上是可行的,湿式静电除尘器对石膏液滴、酸雾、有毒重金属以及PM10,尤其是PM2.5的微细粉尘有良好的脱除效果,但初投资和运行维护费用有所增加。
风电耦合电解水制氢技术研究
田江南;罗扬;由于氢能具有单位质量热值高、用途广泛和可再生等优点,越来越多科研工作者对氢能产生了兴趣。文章对目前主流制氢路线做了对比,发现电解水制氢与风电耦合具有很大的优势。分析孤网、并网和非并网三种运行模式下的技术可行性。结论表明"孤网运行:风力发电+电解水制氢设备+储能设施"的耦合模式最具有发展潜力,为将来开展大规模风电耦合制氢提供可选的技术思路。
能源转型背景下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发展的思考
李艺;张琳;坚持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发展方向,能源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在能源转型背景下,提出煤电由电量型电源向电量和电力调节型电源转变,在能源电力供应安全上,处于"托底保供"的位置,在配合新能源运行时,为新能源发电"让路"。解决新能源消纳问题,关键措施是提高系统调节能力。从我国资源禀赋和技术创新进程看,提出煤电灵活性改造是提高系统调节能力的现实选择,同时要加快储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低温省煤器在火力发电厂中的运用探讨
刘鹤忠;连正权;本文简要叙述了"低温省煤器"的特点及不同的运用方式,简要分析了其运用的经济性,对660 MW级机组采用低温省煤器,可使全厂发电效率提高0.22%,发电标准煤耗降低1.2 g/kWh,以750元/t的标煤价计算,年等效利用小时为5500 h,每台机组全年的燃料成本可节约~750.75万元,可节约用水~70t/h。同时增加的电耗800 kW/机组。投资回收年限:2.96~3.8年。经分析采用低温省煤器可提高机组热效率,节能、节水效果显著,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的政策,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和应用推广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