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首发
海上柔性直流换流站抗震性能分析
王凤云;陈寅;姜文;海上换流站是海上风电柔直输电工程中最为核心的海工建筑物。本文对某海上换流站的抗震性能,采用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SAP2000开展时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当站址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时,导管架结构的抗震性能等级为4级,换流站平台结构的抗震性能等级为2级;换流站平台各层动力反应放大系数最大可达1.75,电气设备抗震验算时,建议采用电气设备所在的楼面谱或者楼面波进行复核。
数字化移交在智能电厂建设中的实施方案探究
付豪;薛跃鹏;随着电力行业逐步向数字化、智能化迈进,传统的点对点式工程数据移交模式不仅信息零散,无法相互交互,也不能满足新型智能化电厂的建设需要。研究如何将工程数据资源转变成有效的数据资产,对实现电力行业数字化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电力行业工程数字化移交提出了整体解决方案,包括制定数字化移交策略,明确数字化移交深度及建模方案。通过搭建一体化数字化移交平台,基于数据总线技术将设计、采购、施工和管理数据进行有机结合和相互关联,并通过三维数字化引擎提供可视化展示和信息查询,为电厂全生命周期提供数字化应用服务。本文提出的数字化移交方案整合了电力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数字资产,使建设方在工程竣工时得到一个物理电厂的同时,也得到一个数字电厂,为智能电厂建设奠定了关键的数据基础。
绿电直连模式下的风光储容量配置研究
陈昆灿;陈荣锋;陈恺;赖敏榕;林谋;在国家“双碳”目标背景下,绿电直连作为促进新能源就近消纳的创新模式,已成为能源转型的重要路径。本文基于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关于有序推动绿电直连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发改能源〔2025〕650号)政策要求,以有降碳刚性需求的出口外向型企业为研究对象,结合风电、光伏出力特性与负荷匹配关系,定量分析了风光配比、新能源发电量占比、负荷规模及储能配置对新能源替代率和上网率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新能源发电量占比不宜超过80%,风电、光伏规模配比按1:1配置,储能配比按20%配置,可实现新能源替代率最大化与上网率最小化的协同优化。
300MW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空气压缩机组框架基础动力性能研究
夏梦;邢泰高;陈永安;林凡伟;丁伟亮;王进沛;杜林林;岳方方;某300MW级压缩空气储能电站作为研发示范工程,空气压缩机组采用框架基础,为掌握高低频组合多扰力作用下框架基础的动力性能,本文采用速度和位移双响应控制标准,基于柱底固结和弹性地基有限元模型开展了基础的模态分析和振动响应分析。结果表明:300MW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空气压缩机组基础具有良好的动力性能,振动速度峰值和振动位移峰值均满足我国规范限值要求;以柱底固结模型进行计算指导结构设计是偏于安全的,但在评估高低频组合扰力作用的基础动力性能时,应考虑地基刚度的影响。研究成果可为高低频组合扰力作用的动力机器基础设计及相关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参数化族在海上升压站海缆支吊架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董湛波;孙建清;徐昆;本文根据海上升压站海缆支吊架设计、生产、安装的实际需求,基于Revit平台定制了参数化族。首先根据关键要素对海缆支架、吊架进行分类和编码,然后确定族的定位点和参数,根据海缆支吊架的外形样式定制参数化族。将这些族用于某220kV海上升压站的BIM设计,应用结果表明,定制的海缆支架和吊架的参数化Revit族能够满足工程设计选型、参数确定和布置设计的要求。
适用于海上风电的无功配置及送出海缆选型方法
范彬;丁晓宇;随着海上风电220kV交流送出需求的增长,送出海缆的选型及无功配置方案亟需落实。为此,考虑送出海缆不同段载流能力的差异,提出一种能够合理选择海缆型号、具备判断双端补偿或单端补偿,并给出不同端无功配置容量的协同化方法。首先建立海上风电场220kV送出系统模型。其次根据风电场装机容量和单台风机容量,选择送出海缆型号,结合风电场满发时送出海缆不同段的通流容量,确定采用双端补偿或单端补偿的方式,计算海上升压站高压并联电抗器容量,依据充电功率补偿系数,确定陆上集控站高压并联电抗器和动态无功补偿装置容量,并求出风电场满发时风机功率因数运行范围。最后结合国内某具体工程,通过利用PSD 2.8软件仿真计算,论证所提方法能够选择合适的送出海缆型号和无功配置方案,并充分发挥海缆的输送能力。
海上风电交直流打捆送出AVC系统配置与协调控制策略研究
陈永稳;彭冠炎;从经济性角度考虑,目前部分海上风电的开发模式需要采用交直流打捆送出的技术路线,该技术路线下自动电压控制系统AVC的配置和协调控制策略具有特殊性,需要开展相应的研究。本文以广东阳江青洲五、六、七海上风电送出工程为例,首先从AVC系统的作用范围角度出发,提出AVC系统的配置方案,然后针对每套AVC系统所能控制的无功元件类型和数量,设计相应的协调控制策略。工程实际应用表明,交直流打捆送出技术路线下,AVC系统需要按送端海上换流站AVC和受端陆上换流站AVC进行分开单独配置,同时AVC系统需要对风机、柔直阀组、SVG/固定无功补偿设备等可调无功元件的无功出力根据一定的策略进行协调控制,以达到相应的电压/无功控制目标。
基于海水脱硫的二次再热机组循环水系统优化设计
钱峰;任渊源;谢增孝;解永刚;朱继峰;根据海水脱硫的特点,循环水系统不仅需满足汽机冷端冷却的要求,同时需满足海水脱硫需水量的要求,在使用校核煤种时,海水脱硫需水量往往大于正常运行的循环水量,循环水系统的配置方式,直接影响电厂经济性,故本文对循环水系统配置进行优化,在分析近三年的电厂实际煤种含硫率及对应所需海水脱硫所需水量的基础上,提出3个方案:循环水泵按海水脱硫最大需水量配置方案、循环水设置旁通管方案、循环水泵设置切换方案。根据冷端优化结论及海水脱硫需水量的情况,经过技术经济比较推荐采用循环水设置旁通管方案。即循环水系统采用两机六泵(4台定速,2台变频),扩大单元制,每台机组拟设置3路DN1200旁通管道进入排水箱涵,每路管道设置电动检修蝶阀和流量调节阀各1只。经对比分析循环水设置旁通管方案可降低循环泵的扬程,提高机组运行的经济性,值得在国内外同类型工程中借鉴。
海上升压站基础结构设计选型分析
张永飞;高志康;张平;周芳;李平;海上升压站作为海上风电的核心构筑物,其下部基础的选型及结构的安全性至关重要。根据海上升压站导管架结构和桩连接方式的不同,下部支撑结构主要分为桩腿型、裙桩型以及吸力筒型导管架基础。针对海上升压站基础结构设计时基础型式的选择涉及复杂因素较多,为降低主观因素影响,使基础选型更加科学合理,在某工程的区域性地质条件下,基于有限元软件对裙桩式及吸力筒导管架基础进行设计计算对比,以比较两种基础类型的受力特性。分析表明:裙桩式和吸力筒式导管架均可满足工程需要,相比于桩腿式导管架,两者都减小桩长和导管架杆件截面,有效降低用钢量。
基于LCC模型的深远海海上风电输电方式经济性分析
林慧;肖宣炜;曾勇;缪胜光;海上风电发展势如破竹,如何有效实现大容量海上风电能源的长距离传输,对于加速海上风电向“深水化”“大型化”发展有重要意义。研究聚焦深远海海上风电的输电方式,分别对交流、直流输电系统展开讨论,详细分析了两者的投资构成,并从全寿命周期成本视角建立了深远海海上风电输电方式的经济评估模型。结果表明,交流、直流输电系统的投资构成存在较大差异,使得直流输电方式虽初始投资高于交流输电,但随着距离的增加,直流输电在运维成本方面的优势逐渐显现,当达到一定临界值时,直流输电方式将更具经济性。